四月的皖南群山叠翠,歙县森村乡的盘山公路上,一辆满载笋干和茶叶的小车在云雾间穿行。驻歙县黄备村工作队副队长、农工党黄山风景区支委会党员汪志强紧握方向盘,副驾上的村党总支书记张鹏核对着送货单:“白云宾馆烘干雷笋、毛笋各100斤,公安局的100斤茶叶,齐了!”车行半路,两人感慨:“送货不难,但打通这条山货出山的群众致富之路可太不容易了。”回首10个多月的驻村时光和4个月的带货日常,汪志强的话多到说不完。
抗洪抢险的逆行者
时间回到2024年夏天,“报到第一天就赶上了‘大考’”,汪志强始终记得刚到村里报到时,黄备村正遭受暴雨侵袭,山体倒塌,村道被堵,满目狼藉。
撸起袖子就是干!汪志强二话不说便投身于抗洪抢险第一线。他与驻村工作队共同带领村民们连续奋战七天,清淤修复村道,清理倒塌房屋。那段时间,他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双脚在淤泥中浸泡得发白,双手也磨出了血泡。村干洪和平记得很清楚:“那会儿汪队长白天清淤,晚上还忙着统计受灾情况。”灾后重建期间,他白天跑部门争取资金,晚上挨家挨户走访。三个月走访完全村486户受灾户,哪家屋顶漏雨、哪户需要危房改造,笔记本上记得密密麻麻、清清楚楚。依靠农工党资源优势,汪志强共累计争取救灾帮扶资金7万余元,帮助4家受灾严重的脱贫户及监测户完成灾后重建。
山货出山的开拓者
黄备村的红薯粉丝、雷笋品质优良,却长期“藏在深闺无人识”。汪志强走访发现,由于缺乏市场销路,全村农产品严重滞销,农户收益受损,产业发展受限。2025年春节前夕,他开始带着样品四处奔走:“这么好的山货,总不能让它们烂在地里吧!”他不厌其烦一遍遍的“推销”着自己村里的农产品,但物流运输、品控标准、产品定价.....这些实际问题不解决,山货何以出山?痛定思痛,回村后,汪志强开始仔细分析品控、运输、定价,参与设计产品包装,整理农产品相关档案,严格把关产品制作过程。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汪志强及黄备村的共同努力和黄山旅游发展股份公司及黄山风景区管委会的大力支持下,藏在深山的好山货终于遇到了“识货人”。
今年春节前,首批粉丝运往黄山风景区时突降大雪,为了避免送货延误,天没亮汪志强就蹲在村民家,盯着粉丝装箱后,又开车一路送到风景区,直至送到每个客户手里。“那天他能冒着雪来送,还亲自送货上门,我们是真没想到。”白云宾馆采购部经理汪伟说。这种较真劲儿打动了所有人,也带来了回头客,截至目前,消费助农活动已开展多次,帮助农户销售农产品千余斤,为村集体共创造收入三万余元,每户百姓增收近两千元。
留守老人的暖心人
在黄备村,留守老人占常住人口的四成。汪志强的驻村笔记里,专门对这些留守老人用红笔进行了标注:张大爷的降压药快吃完了,李奶奶地里的作物该收了……他经常在晚饭后上门,“这时候老人最孤单,也最能聊心里话”。通过夜访,汪志强发现不少老人日子过得十分拮据,有的老人甚至一年到头都很少添件新衣。眼看马上就要入冬,他四方奔走,通过社会团体及县直有关部门支持,募得200件羊毛衫作为“暖冬礼”,并与驻村工作队一起筹划了一场大型“冬日送暖”活动。当一件件羊毛衫发到留守老人手中,80岁的张好花老人摸着柔软的新衣感慨:“这毛衣真暖和,驻村干部真的是比儿子还贴心呐!”考虑到老人们年事已高,进城不便,汪志强充分发挥农工党界别优势,在农工党黄山市委会支持下,农工党医疗专家多次赴黄备村开展义诊,让老人们在家门口看上了“专家号”。
乡村振兴的规划师
“驻村不能只解眼前困,更要谋长远路。”这是汪志强常挂在嘴边的话,也是脑子里一直思考的问题。黄备村的219水库水面资源较好,但由于年久失修,通往水库的道路较差,水库处于废置状态。汪志强瞄准了这一资源,常与驻村工作队员讨论如何高效利用项目发展资金,用于推动水库资源改造提升,并与村两委积极谋划如何盘活水库资源,发展“生态养殖+乡村旅游”。汪志强的工作日记上,写满了建立“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引入生态养殖、开发“古道寻幽”旅游线路等思考和备注。“第一步先要把基础道路修好,把水库改造提升做好,这样才能吸引人来投资,发展生态养殖”。当前,黄备村的水库资源改造提升工作正在稳步推进中。
从抗洪抢险的“逆行者”到山货出山的“开拓者”,从留守老人的“暖心人”到乡村振兴的“规划师”,汪志强这位农工党员驻村干部,自2024年6月驻村以来,用脚步丈量出937户村民的冷暖,用实干破解山乡发展的困局,用行动诠释了新时代民主党派驻村干部的使命担当。
夜幕降临,黄备村委会的灯光依旧明亮。汪志强又在整理新收集的民情日记,桌上是群众硬塞来的自家石头粿。后山竹林里,雷笋正拔节生长,那些曾被忽视的野笋,如今变成孩子的新书包、老人的医药费和酒店里的特色菜。当深山里的特产与城市的需求精准对接,当传统农耕与现代产业有机结合,一幅充满希望的乡村振兴图景正在青山绿水间徐徐展开。